English

’99经济类图书跟着热点走

1999-12-03 来源:光明日报 毛增余 我有话说

编者按:又是年终岁末。这个时候,我们总是想回过头来看看,这一年是怎样走过的。

1999,是这么的不同寻常。对整个世界,对我们国家,对中国书业都如此。国庆五十周年献礼书,迎接澳门回归系列图书等已经把世纪末的书坛装点得绚丽缤纷,出版人的辛勤耕耘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为繁荣中国书业的一番苦心。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刊发一组年终专稿,回眸’99书业。

在年初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总订货码洋与上届相比下降了2.3亿元,降幅为13.5%,但经济类图书的订货码洋却有所增长,于是有关市场人士对经济类图书寄予厚望,希望经济类图书能在年内率先反弹,带领“大盘”走出低迷。然而,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图书市场的走势依然低迷,这多少有些让人失望。

从经济类图书的出版情况看,今年有不少“利好题材”,包括我国加入WTO问题、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共和国五十周年、财富论坛在上海召开年会等等,但由于经济类图书与一般图书相比更直接地受制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在通货紧缩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经济类图书在这些利好题材的刺激下尽管也掀起了一些波澜,但总体上还看不出会对整个图书市场带来根本性的影响。不过,经济类图书的出版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态势,比如“公开招标”在出版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批出版社卧薪尝胆、苦练内功。

回眸’99经济类图书

“入世”问题引发“入世”图书热

朱镕基总理今年4月访问美国和11月15日中美达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使经济类图书的出版又掀起了一轮“入世热”。不过,这次“入世热”与1992—1993年的那场“入关热”相比又有了新的特点。六七年前的“入关热”,主要是普及“关贸总协定”的有关知识,并从总体上、宏观上分析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利弊及对策。而今年的“入世热”,作者、出版界和读者则显得更为“成熟”,有了更多的“参与”意识,对我国“入世”的利弊得失有了更全面、客观、具体的分析。

今年第一批上市的“入世”图书主要有中国经济出版社的《中国入世冲刺与避险求强对策》、中国对外经贸出版社的《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中国城市出版社的《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什么——影响中国经济与百姓生活的22个方面》,此外还有《中国面临冲击———加入世贸组织的喜与忧》、《与狼共舞———中国加入WTO》、《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等10多种。

就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后的几周内,北京的几家大书店出现了此类图书热销的势头,一些出版社想抓住这一契机,正在组织“入世”图书入市。但大家对新一轮的“入世”图书热似乎有一些担忧:能否做到热中有新,以避免选题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复?

出版界的“国企改革攻坚战”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第二个年头,9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把搞好国有企业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这为介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经济类图书的出版发行带来了契机。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9、10两月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榜首的分别是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国企改革攻坚15题》和人民出版社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实,近年来国企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有关国企改革的图书一直在经济类图书中占有很大份量。只不过,十五届四中全会又一次让出版界把目光聚焦于国企改革。结果是又一批反映国企改革的图书迅速走到前台,与读者的兴奋点产生共振。

献礼书闪亮登场

为庆祝共和国五十华诞,许多出版社都安排出版了献礼书。共和国50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最为骄人,因而在各类献礼书中,经济类图书最为抢眼。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新中国经济思想史丛书》、《新中国经济五十年》和《中国投资建设五十年》、《论中国经济五十年》等。

“财富”论坛催生“500强”图书热

10月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前后,一批反映世界500强企业的图书迅速与读者见面,这反映了出版界对热点图书的捕捉能力。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当推华夏社。该社率先出版了《世界500强企业发展丛书》,据了解,这套丛书计划出版200本,目前已经出版的10本,在市场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财富专题精粹》和《财富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全球500强》,兵器工业出版社的《500强成功在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的《大编队——500强沉浮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评述全球500强》,广东旅游出版社的《世界经济500强启示录》等,销售量多数都在1万册以上,最多的已经达到4万册。受此鼓舞,一些出版社也在积极跟进,如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财富丛书》即将出版。

“500强”类图书在市场上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财富”论坛年会,但这类图书的时效性应该是不短的。因为世界500强企业大多是在各国和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它们的管理模式和运作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发展民营经济都有积极意义。但国内企业界对进入世界500强的说法都持谨慎态度,因而如此多品种和数量的“500强”类图书,能否被市场及时消化,确实令业内人士捏着一把汗。

引进版图书不甘寂寞

今年引进版经济类图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主要有: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昆著、三联书店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经济学原理》,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这说明权威的引进版经济类图书仍将在我国图书市场上发挥影响。

遗珠可拾

其他一些比较引人注目的经济类图书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理论与国企改革》,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由吴士宏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逆风飞》,企业管理出版社继续推出的《A管理模式》的8种派生书,它们都在今年的经济类图书市场上有良好的表现。

’99经济类出版界的两大“公开招标”现象

出版界在经历了图书市场的几年低迷之后,都在探索着如何改革传统的出版模式,寻找新的突破口,为图书市场新一轮的高涨作准备。

在这种背景下,1999年在出版界发生的两件轰动一时的“公开招标”事件并不偶然。

一是1999年6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严肃教材的出版,准备共同出巨资为MBA教材向全社会公开招标作者,预计总投入将达到400万元。据了解,招标工作已于10月31日截止,评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二是1999年9月在长沙的全国书市期间,畅销书作者王力为其新作公开向出版界招标出版,最终中国经济出版社中标,双方于11月18日正式签约,一次签约的总码洋达1600万元。

其实,在市场经济中,招标是一种非常通行的方法,但在出版活动中,不管是作者方还是出版方都一直没有引进。因此,这两次不同的招标出版在我国出版史上将写下重重的一笔。图书出版实行公开招标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是一种规范的市场运作方式,有可能对今后的出版运作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天真地认为公开招标出版将成为一种潮流,因为这种运作方式有许多限制条件,包括对作者知名度、作品质量的要求和对出版机制、实力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起公开招标事件都发生在经济出版界,这与年初的经济类图书强于“大盘”的表现是一种巧合吗?在我国,如果说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要离市场经济远一些的话,那么经济类出版业与整个出版业相比离市场经济是否要近一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经济出版界应该比整个出版界更早领悟到市场经济的真谛。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